• 著名诗人
  • 诗词标签
  • 诗词周边
  • 诗词名句
  • 年代诗人
  • 诗词列表
  • 史书典籍
  • 诗人列表
  • 首页 > 古诗文列表 > 欧阳修的诗 > 朋党论 > 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通假字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通“餍”,满足。
    古今异义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并列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
    词类活用 目为党人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视,看。
    然皆乱亡其国 乱、亡:均为使动用法,使……混乱,使……灭亡。

    一词多义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之修身《朋党论》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朋党论》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
    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①有人
    或投之黄河《朋党论》
    ②相当"有的---,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③有时,偶或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也许,或许
    云霞明灭或目睹
    ⑤如果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⑥或者
    或利尽而交疏《朋党论》

    ①进用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②因,因为 而周用以兴
    ③使用 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
    ④服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命《李将军列传》

    ①逐渐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②浸泡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劝学》
    ③浸湿,沾湿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特殊句式
    此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
    然纣以亡国 省略句,应为“以之亡国”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被动句,为……所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判断句,“为”表判断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Info@shangshiwen.com
  • 著名诗人
  • 诗词标签
  • 诗词周边
  • 诗词名句
  • 年代诗人
  • 诗词列表诗人故事
  • 史书典籍
  • 诗人列表词牌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