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即张鹤龄,孝宗张皇后弟,时封寿宁侯。这位国舅爷招纳无赖、罔利害民。梦阳向皇帝刚直进言,揭露了张的恶行。寿宁侯匆匆反扑,抓住梦阳奏疏中最后一句“厚张氏者至矣”几个字,采取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手法,硬将揭露张国舅之“张氏”说成是讪骂张皇后之“张氏”。当时“皇后有宠,后母金夫人愬不已。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明史·李梦阳传》)。幸亏孝宗还算明白,很快就将梦阳放了,并召张鹤龄进宫训斥了一顿。但李梦阳受此屈辱,怒气不平,“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箠,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同上)。在第二次与权豪势要的斗争中,李梦阳冒着杀头的危险,直言上疏劾奏国戚,甚至于事后还怒打皇亲。虽然也曾被抓入狱,且损失了三个月的俸禄,但在朝廷之上却赢得了刚直的好名声。当年五月,孝宗卒,武宗即位。梦阳官升一级,进户部员外郎,从五品。第二年,正德改元,梦阳又进郎中,正五品。 武宗即位后,原在东宫的一帮旧阉当权,干扰朝政、横行霸道,朝中正直官员多所不满。户部尚书韩文得内阁三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支持,令梦阳执笔代作疏劾宦官,率群臣请诛刘瑾等八虎,此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李梦阳《代劾宦官状疏》所附《秘录》中记载:“韩文每朝,退对属吏,言辄泣泪数行下,以阉故。而郎中李梦阳间说之曰:‘公,大臣也!义共国休戚,徙泣何益?’韩公曰:‘奈何?’
曰:‘比谏臣有章入,交论诸阉,下之阁矣。夫三老者,顾命臣也。闻持谏官章甚力。公诫及此时率诸大臣殊死争,阁老以诸大臣争也,持必更易,力易为辞,事或可济也。’韩公于是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即事弗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以报国。’翌日早朝,韩公密叩三老,三老许之,而倡诸大臣,又无不踊跃喜者。韩公乃大喜,退而召梦阳,令具草。”
李梦阳代韩文草拟的,就是那篇有名的《代劾宦官状疏》。此疏九月上呈,十月,韩文率廷臣力争。谁知正德皇帝却在这个月让刘瑾入司礼监,“罢户部尚书韩文,勒少师刘健、少傅谢迁致仕”(郑晓《今言》。刘瑾“勒罢公卿台谏数十人,又指内外忠贤为奸党,矫旨榜朝堂”(同上)。以“五十三人党比,宣戒群臣”(《明史·武宗纪》)。梦阳自然在五十三人之列,但由于当时刘瑾并不知劾章出梦阳之手,仅将其于正德二年(1507)春二月放归田里。第二年五月,刘瑾得知劾章乃梦阳代草,又矫旨将梦阳从开封抓到北京下狱,必欲杀之而后快,幸“康海为说,乃免”(《明史·李梦阳传》)。直到当年八月,梦阳才被赦出。李梦阳第三次对权豪势要的斗争,更显示出他倔强的性格和惊人的胆略,政治色彩也更加浓厚。劾奏八虎之事,虽由韩文出面领头,实际上却是由李梦阳主动策划的。这件在当时震惊朝野的大事,无疑进一步提高了梦阳的威信。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伏诛。第二年四月,诏梦阳起复,迁江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当年五月赴官,六月到任。这是李梦阳第四次升官,也是他仕宦的终点。这一年他刚好四十岁,但他刚介耿直的个性并未改变。到江西后,李梦阳首先没搞好与总督陈金的关系。“副使属总督,梦阳与相抗,总督陈金恶之,监司五日”。接着,又与巡按御史江万实闹翻了。“会揖巡按御史,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御史江万实亦恶梦阳”。与此同时,梦阳又得罪了淮王佑棨。“淮王府校与诸生争,梦阳笞校,王怒奏之”。在这前后,梦阳还与参政吴廷举有矛盾。“参政吴廷举亦与梦阳有隙,上疏论其侵官”(均见《明史·李梦阳传》)。这些人纷纷搜集材料,打击梦阳,正如梦阳自己所言:“仆此一言一动,悉为仇者所搜罗。江御史搜罗者二,吴廷举者二,淮人者三。”(《与何子书二首》其一)
矛盾加剧后,总督陈金命布政使郑岳勘此事。梦阳不甘示弱,进行反击,“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沄受赇,欲因以胁岳”(《明史·郑岳传》)。糟糕的是:“宁王宸濠者,浮慕梦阳,尝请撰阳春院记,又恶岳,乃助梦阳劾岳。”(《明史·李梦阳传》)据徐缙《空同李公墓表》:“宸濠乃以诡术诱公,弗察也,未及乃觉,绝弗与见。”宸濠为了利用李梦阳打击郑岳而插手其间,更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当时江西上层人物之间剑拔弩张,以致“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明史·郑岳传》),只好请中央政权派人来解决这场大纠纷。“正德八年秋八月,给事中王爌有章言此事。”(李梦阳《广信狱后记》)“帝遣大理寺卿燕忠会给事中黎?amp;#93;按问。”(《明史·郑岳传》)
燕忠到江西后,于广信(今上饶)勘问此事。李梦阳《广信狱后记》云:“十二月,燕卿至广信府。明年正月二十八日,至广信就狱。是年三月事完。”这是正德九年(1514)的事,李梦阳《亡妻左氏墓志铭》云:“甲戌,李子以与江御史构,从理官于上饶。”在当年四月八日的《与何子书二首》其二中,梦阳又说:“勘事一、二日毕矣,而淹至三月二十五日始发回省城候命。”可知在勘审过程中,梦阳一直是比较被动的,孤立无援,处境可怜,况又是“卧病待罪”(李梦阳《广信狱后记》)。勘审结果,自然是梦阳败诉,诚如他自己所言:“臣以居官无状,得蒙宽谴,罢归。”(《宣归赋》自注)他彻底失败了,在仕途上翻了最后一个大跟斗。
在第四次与权豪势要的斗争中,梦阳自有其狂狷使气的一面;但就本质而言,他并没有错。无论顶抗总督也罢,拒揖御史也罢,鞭挞淮王府校也罢,执布政使亲信吏也罢,侵官也罢,梦阳所冲击、毁坏的,无非是达官贵人们的威势与尊严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空同子自有其独立的人格、耿介的气骨、可贵的精神。梦阳在当时当地是大得人心的,当他被羁广信狱时,竟有“诸生万余为讼冤”(《明史·李梦阳传》)。可见一斑。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嘉靖初,宸濠谋反被诛后,梦阳“坐为濠撰《阳春书院记》,狱辞连染”(《列朝诗集小传·李副使梦阳》),“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被逮。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救之”(《明史·李梦阳传》),才又一次免于杀身之祸。梦阳虽为当时黑暗官场所不容,但在士林中威信极高。“卒后,弟子私谥文毅”(《明诗综》卷二十九),可看作是时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纵观李梦阳的一生,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二岁成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终江西提学副使,四十三岁罢官家居。二十年宦海生涯,他格抵勋珰、指斥国戚、弹劾阉竖、陵轹台长,曾几番下狱、数次罢官,可谓清节不渝、胆气过人。论其诗,褒贬毁誉,自可再议;然论其人,则足称封建时代正直士大夫的典型。从他的宦海浮沉中,我们也就可以感受到封建官场之黑暗。
第二次下狱
弘治十八年(1505),李梦阳上书孝宗皇帝,劾寿宁侯,结果又导致了他第二次下狱。此事全过程,李梦阳在《上孝宗皇帝书稿》所附之《秘录》中述之甚详:“于是密撰此奏,盖体统利害事。草具,袖而过边博士(贡)。会王主事守仁来,王遽目予袖而曰:‘有物乎?必谏草耳。’予为此,即妻子未之知,不知王何从而疑之也。乃出其草示二子,王曰:‘疏入,必重祸。’……及疏入,不报也,以为竟不报也。一日,忽有旨拿梦阳,送诏狱,乃于是知张氏有本辩矣。张氏论我斩罪十,然大意主讪母后,谓疏末张氏斥后也。……奉圣旨:‘李梦阳妄言大臣,姑从轻,罚俸三个月。’此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也。”
第二次
不知不觉,又一年的考试来临了。这时的李梦阳学识更加广博,他满怀自信地又一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长安。当他刚刚出现在考场里的时候,那些纨绔子弟又不怀好意地上前嘲弄他:“北山狼怎么又敢来应试?”这次李梦阳没有生气,他机智地想了想,然后委婉含蓄地说道:“虎走青山在,山在虎还来,岂有不来之理?”纨绔子弟听后面露惭色、无言以对,只得悄悄溜走了。考试开始了,李梦阳胸有成竹,临阵不惧,才思泉涌,奋笔疾书,一篇文才俊秀、论语精辟的好文章不一会儿就做完了。他满以为这次可以扬眉吐气了,谁知,学台大人不学无术,有眼无珠,只知徇私舞弊,哪里看得出梦阳的才学。非但榜上无名,考官还竟然在李梦阳的考卷上胡乱批道:“四等大秀才李梦阳。”以此来挖苦他。梦阳万万没有想到考官会这样做,又一次愤愤而去。
两次应试,并没有使李梦阳灰心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了。弘治五年,李梦阳再次告别家乡,前往长安应试。这一次,为了回击学台大人的嘲弄,他在一只大灯笼上用红笔书写“四等大秀才李梦阳”8个大字。学台见他提着这样的灯笼招摇过市,不禁大吃一惊,又羞又怒,却又拿他没办法。
第三次
考试开始了,这次考试是即景赋诗。学台和那些貌似胸有韬略的考生瞧不起李梦阳,想让梦阳当众出丑,在一旁密谋捉弄办法。李梦阳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边往高楼上走,一边赋诗道:“一步一步登高楼。”学台和那些纨绔子弟一听起句如此平淡,都蔑视地笑了。梦阳并不在意,又往上走了一步说:“手扶栏杆望北斗。”学台及其他考生听后不语了,心里暗想这句还有点诗意。梦阳说完继续上楼,随即又顺口成章:“不是青天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学台和那些考生听后瞠目结舌,心里不由得暗暗夸奖:“高才!高才!”从此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年仅19岁的小梦阳了。这一年梦阳考中解元,即第一名举人。第二年,又连中进士,更使人刮目相看。(《民间故事》)
奏阻课盐
武宗皇帝时,太监王瓒、崔果上奏朝廷,要用长芦运司伪官盐12000引到南京去变卖,然后用得来的钱给宫廷置办织造锦缎的材料。户部司官李梦阳、王宗文、徐廷用等对尚书韩文说:“现在是新登基的圣上初次管理朝政,不应该以变卖官盐去办宫廷用的锦缎。”韩文就按这个意见上奏武宗皇帝,并同意只给6000引。武宗皇帝询问内阁大臣:“户部为什么不全给?”回答说:“太监装载官盐时,中间夹带了许多私盐,沿途又害人,而且延迟了官盐的纳税和交易,。先帝在其后几年里,曾下决心整顿食盐的管理,这正是圣上您继续进行整顿的当务之急呀!”武宗皇帝很不高兴,说:“天下的事难道只由几个太监搞坏了?譬如十个人中,也还有三四个好人吧?”内阁大臣刘健等退出,再次上奏章,极请武宗皇帝按照户部的意见办理。皇上不得已,就听从了。(《续束献通考》)
出对联
李梦阳在管理江西学政的时候,有一名学子与他同姓同名。李梦阳就把这个学子叫到面前说:“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姓名,怎么敢起与我相同的姓名来侵犯我?”这位学子回答说:“姓名是由父母起的,明知与你的名字相同但不敢更改呀!”李梦阳想了一会说:“我现在出一副对联的上联,来检验你的才学,你如果能对上,我就宽恕了你。”接着说:“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上联的意思是说,你与我虽然姓名相同,我们可不是一样的人物。这位学子思索了不久就应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下联的意思是说,魏无忌和长孙无忌都不因为名字相同而有所顾忌,我们何必为此事计较呢?李梦阳听后,笑着将这位学子支走了。(《古今谭概》)
白昼打灯笼
李梦阳自小跟随做官的父亲到外地生活、学习,因他聪颖敏惠,熟读经诗,学得满腹经纶,能写锦绣般的文章;在他剐满19岁时,陕西省举行乡试,全省的秀才齐集省城参加考试,考取举人。按当时规定,哪个省的人就在哪个省会参加考试,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归故里。当时庆阳府安化县归陕西省布政使管辖,因此,李梦阳先回到庆阳府安化县住了当段时间,然后到陕西长安去应试。因为他一直跟随父母,亲眼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又在故里听闻了官家鱼肉百姓的事实,因此激起了义愤,总想借机发泄二下。他灵机一动,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当他早晨进入考场时,手打一盏点燃的灯笼要进门,守门官吏和其他秀才都很惊讶,问:“你怎么白天打着灯笼行走?”李梦阳一本正经地答说:“现在太黑暗了,我怕遭人暗算!”李梦阳说罢,微微—笑;秀才们对他的意思心知肚明,也对应一片笑声。而主持考试的官员们虽然心中生气,想发作给李梦阳难堪,但转念÷想,明里整治他,倒显他们肚量小;等他考试时或考试后再想妙方整治他不迟。试卷是密封的,无计可施,但在试卷拆封后,李梦阳竟中了第一名,为解元,而且他的文章被人们竞相传抄,一时长安纸贵。在盛名之下,官员们只好千瞪眼了。(《民间故事》)
李梦阳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相当成就。他善于结构、章法,如《林良画两角鹰歌》从画说到猎、从猎生发议论,后画猎双收,很见功力。但时有雕凿之痕,并未臻于自然流转的神境。另有部分乐府模拟严重,不足取。除乐府、歌行之外,李梦阳的七律也有特色。他专宗杜甫,七律多气象阔大之辞。如《台寺夏日》对台寺的描绘,很有磅礴飞动的气势,并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他创作七律,也能注意开阖变化。王维祯认为:"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但也应看到,李梦阳的七律并非全是雄浑健拔之作,还有少数兴象飘逸、风味盎然的诗篇。如《舟次》"贪数岸花杯不记,已冲风雨□犹牵",《春暮》"荷因有暑先擎盖,柳为无寒渐脱绵",用词精警而自然,情趣横生而不落俗套,另具一种风致。著有《空同集》6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