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父亲陈附是一位性格纯朴、知书达礼的人。陈翥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较好的学习条件。 青年时期的陈翥和封建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得到荣华富贵。早年虽屡试不中,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发愤读书,争取金榜题名的决心。后来,他干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闭门苦读,即使妻子儿女也“非时不见”,指望一举成名。然而,他却一次次名落孙山。到4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体已像虫蛀空的树木—样,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伤。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仕途无望,不如“退为治生”。于庆历八年(1048)在村后西山南面整了2—3亩地植桐种竹,聊以自娱。他的传世作品《桐谱》就是在亲自躬耕以后写的。
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
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
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